欢迎访问内蒙古信息港  今天是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胡锡进替《我本是高山》发声,反而“帮倒忙”,网友评论太犀利

“我本是高山,而非溪流”这段话,原本出自女高内传颂的诗句。张桂梅老师原本是东北人,机缘巧合下去南方任教。

看到山区女生在“重男轻女”环境下的学习困境,她立志要为这些女生做点什么。谁知,这一干就是一辈子。而那句话虽然后续张老师澄清并非校训,但在女高学子心中却有很高的地位。

这是在提醒广大女同学,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,是成年人的偏见。而我们女生自己,要自强不息、不能因此看低自我价值。这样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被拍出来,却迎来公关危机。



作品对原型的几处“艺术加工”,被质疑存在重男轻女

一部本身提倡教育公平、反对歧视女生的作品,竟然本身就让人看到“重男轻女”的意味。这种状况,属于非常意外和“讽刺”。

起初,在宣传中很多同学和家长都满怀期待,甚至希望学校能领着师生、家长一起看,不失为另一种形式的“家庭教育”。

然而,上映后却差评不断,甚至有家长要求退票,表示失望。其中,有几个重要原因引起大家的共鸣。第一,最难以理解的“加工”,就是侧面扭曲了张老师的初心。



作品中她是丈夫离世后郁郁寡欢,才把注意力转向学生。现实里,有记者采访过她,老师的原话是:身为一名党员的精神支撑着我,为学生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。

第二,女教师怀孕后影响工作,也被认为歪曲事实。确实有部分老师存在那种情况,但其实任何稍微有些责任的教师,孕期几乎也在压力之下保证教学进度。

第三,山区女同学不爱上学的原因,竟然是因为想逛街、去网吧、想早恋?说实话,放在城市里有这可能。而编剧估计太不了解农村女生的处境了。很多同学压根没见过繁华的商业街。至于上网,现在最多也是用个廉价手机,因为这是底层家庭最低成本的消遣。真正的山村女生,不上学是因为家长压根不想培养,只想用她们换彩礼“回报父母”。



第四,有位女同学是张老师亲自“挽救”的学生,她和母亲经常被父亲殴打,身上多处伤。可是不知为何,作品换成“女家长酗酒家暴”。理由竟然是剧组采风时看到“很多”。

这样的回复和解释,不仅没让大众觉得合理,反倒认为在说谎。在农村待过的人直言:从小到大,我见过喝农药的女子,都比酗酒家暴的更多。



胡锡进替作品发声,反而“帮倒忙”?

这部作品如果能真实地用人物原型的经历和性别来演绎,估计会获得不可低估的赞许。这个时代,大多数人都讲利益。能像张桂梅这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绝对是楷模和令人信服的。

可是,既然剧组认为“性别不重要、不该上纲上线”,又为何特意去改动呢?这让广大家长和出自“大山”的过来人表示“不服”。



胡锡进作为著名的媒体人,曾是知名编辑,他特意去看了这部作品,并为之发声。他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作品非常有教育意义、有高度。老胡觉得大家不该吹毛求疵,有缺点很正常。



想不到,这样的力挺,反而“帮倒忙”。以至于很多网友表示,既然老胡支持那自己就更不会去看,因为感觉老胡说的很多问题,都是“反的”。

还有人质疑,是不是人家给他好处了,知道他有流量。大众普遍表示不解:为何他们就是不清楚自己的错误,不懂得被吐槽的原因呢?



张老师看完作品的反映,已经说明问题

以张桂梅及其学生为原型,这个出发点很有教育价值和影响力。但正如上面提及的几个现象,实在让大伙质疑,这种设定本身就体现了“重男轻女”;也拉低了张老师的思想。

网友说,名义上张老师如高山,可是作品里却在透露:丈夫是高山。范伟出演的那部作品,也是描述了一名好教师的事迹。实际上,人物原型也是女老师,却改成男老师,很讽刺。



《我本是高山》这样改动,到底是否合适,其实张桂梅老师看后的反映早就说明一切。看完她默不作声,有人特意问她什么感受,她却拒绝回答。



此时的沉默其实就是另一种“声音”。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,并不是不能改编和加工。但是,好的作品是升华;不是降低。当然,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。

【话题】你对其有何评价呢?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内蒙古信息港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